作者 | 陈之涵来源 | 科技宣传文化资源库
作为大熊猫的骨灰级粉丝,你一定知道,它有6根手指。
其中最侧边的手指形似大拇指,但严格意义上并非真正的拇指,而是放大、凸出的腕骨(即桡侧籽骨),因此也被科学家称为“伪拇指”。
早在100年前,科学家就在现代大熊猫中确定了这一结构。但由于相关化石记录相当罕见,这种特殊腕骨从何而来又为何留存至今?他们一直无从定论。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晓鸣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省考古所合作,在《科学报告》上发文,深入阐析了大熊猫“第六指”的演化始末。
原来,国宝不仅用竖起的“大拇指”为竹子“点赞”,还靠它一步步变成今天“灵活的胖子”……
对竹子一心一意
此次用于研究的化石出土自我国云南,属于600万至7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大熊猫祖先——始熊猫(Ailurarctos)。观察结果显示,当时的熊猫祖先,已经获得可对握的伪拇指(指拇指与其它手指相对,从而产生抓、握或捏的动作)。
研究者认为,这一器官的演化,是熊猫们成功转型为“专一”植食性动物的关键。
“竹子是亚热带森林中最丰富的植物之一,”若以它为食,“大腹便便”的熊猫们不必每天长途跋涉,或与其他竞争者“殊死搏斗”,是省力又省心的不二之选。
“但同时,竹子的热量也很低,快速、大口的咀嚼才能满足熊猫的热量需求。”王晓鸣表示,因此,为适应食用这种‘便捷食品’,它们也必须使用更为趁手的工具。
从这点来看,伪拇指简直为大熊猫量身定制。尽管只是被动握抓,但它足以牢牢固定竹子的一端,让大熊猫施加巨大的力量以扭转、撕扯坚硬的竹竿,并将其快速咬断,送入口中。
所以,直到如今,伪拇指也并未消失,依旧是熊猫进食时必不可缺的“神器”。
值得一提的是,分析显示,除握紧竹子外,伪拇指完全无法用于采集寻常熊科的杂食材料——比如浆果、种子、矮草等。
“所以,早在600万年前,大熊猫就对竹子一心一意了。”
用餐走路两不误
然而,在对比始熊猫和现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伪拇指结构后,研究者依旧感到困惑。
如果只是为了美食,“第六指”本应更长更凸出(长手指便于握爪,且可一次性握取更多竹子),就像人类“能屈能伸”的大拇指一样,功能更齐全,还能用筷子,岂不便哉?
但直至今日,大熊猫的伪拇指依然短小扁平,长度不增反减(始熊猫伪拇指的绝对长度及相对长度都大于现代大熊猫)。而且,与人类的大拇指相比,它并不灵活,不能独立于其他五指单独运动。这又是为什么?
反复查阅资料,并对比更多物种后,研究者确定:熊猫腕骨承担的另一责任——“负重”,限制了其伪拇指的进一步生长。
“600万年左右的时间足以让大熊猫们演化出更长的拇指,但这势必将阻碍它们的行走,也会让它们的前掌不堪重负。”(注:熊科动物均为蹠行式动物,行走时前后掌都需接触地面。但在现存熊科动物中,只有大熊猫具有缓冲桡侧籽骨的肉垫,表明该骨骼的承重功能不容忽视。)
所以,为避免走路硌“脚”,大熊猫在拇指长度上选择了妥协。但与此同时,为了紧紧把握手中的竹子,它们又在拇指形状上做出改良——其指尖已演化出急剧内弯的钩状结构。
最终,伪拇指完美兼顾了“操控竹竿”和“承担体重”的功能,让大熊猫“吃饭”“移动”两不误,一步步变成今天“灵活的胖子”。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13402-y#Sec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6/220630114456.htm
往期精彩回顾
|蚊子追着咬竟是危险信号!警惕染上这些病毒…….
|冷知识 | 香港区旗上的图案到底是不是紫荆花?
|HPV感染无药可治?蘑菇或将打破魔咒
|不戴套不结扎,男用避孕药即将面世!
-扫码阅读更多科学家的故事-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点分享
点收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dog.com/22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