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这个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的身份和地位,除了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那种,很多公司和个人经常在自己头上冠以各种自封的头衔。技术工作和大师之间的连接线原来如此低?
策划和策划大师的区别,往往就是下巴下多了几根毛。最近看到一个公司的公众号文章,列举了元宇宙对于街区、景点的相关应用,看来看去也不知是哪里抄来的理论。在汉语文章中夹入AR\VR等词汇就显得很“高级”了?客观说,技术本身无绝对意义上的对错,说也就说了,令人咂舌的就是最后团队介绍的各种的头衔。
项目策划变成了元宇宙总策划,程序员变成了元宇宙引擎设计工程师,游戏制作人变成了元宇宙技术开发工程师,一个合伙人变成了元宇宙技术整合师。老师、大师、大湿,好像有点专家的意思了。
理论原则就是放大,再放大,夸张,再夸张。做生意嘛,我能理解,为自己装扮一些光环和头衔,那确实比说我们的团队就是策划、设计加码农、将几个朋友关联公司的老大写进来,显得团队很高级,反正就是这个意思了,我也不知道一个务实的客户单位,是会心动于这样的团队身份,还是感觉到一丝丝恶心。
这是一种奇葩的中国式的头衔文化,自己给自己起一个,或者起一堆就可以,反正又不违反什么规定,这种虚拟语气,可以拉高身价,当然也可以拉高报价。至于客户单位会不会激动地睡不着觉,然后得出一个结论说:高人自然要高价,大师就是专家。我就不知道了,毕竟大家都不傻,做生意嘛,自己都有一本经要念。
这种头衔不是官方或者发证那种,有点虚无缥缈,有点云山雾罩。个人觉得有点像古代皇帝的谥号了。比如宋神宗叫: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叫: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等等。我辈自然不能这么叫,但给自己封一个全宇宙区块链元宇宙寰宇技术总设计工程师,加上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新能源数字化总策划工程师等等,好像也没有违反那一条规章制度。
我一直讲,特别是做技术类型的企业,不要沉迷于太多的头衔光环,客观、务实、扎实、真实和创新是需要的,必要的团队包装、项目包装也是可以的。但真没必要在名片上用小五字体,印满所有的头衔,从作协和曲协,从书法家到小提琴手,从甲骨文写到至此青绿,有这个必要吗?
说刻薄一点:有些东西过头了,就是在欺负和糊弄客户了,明显过度的包装就像我们买了一盒装潢精致,价值99999元的月饼,里面顶翻天也就是个五仁月饼。现在的客户好欺负?好糊弄吗?当然一些国人骨子里还是有这么一种意识的:总觉得要物超所值,多个头衔暗暗映射着比混沌与普罗大众的那帮家伙要有高级感。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高级感也就是一种虚伪感,浮夸感。常听人说:不落地呀,不接地气呀。那能怪谁呢?你都设计全宇宙了,离泥巴香自然有点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dog.com/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