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东与涞水、定兴县,南与徐水区,西南与满城区、顺平县,西与涞源县,北与涞水县相邻。易县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60公里,保定60公里,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大县。易县是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规模养殖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养殖服务中心。
历史沿革
易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易水源出易州西山宽中谷,时取易水之“易”字得名。又据明《弘治易州志》、清《直隶易州志》和民国年间《易县志》同载,易地唐虞属幽州。禹贡为冀州。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西周)属并州。春秋时代(公元前586年)属北燕。
至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并燕置上谷郡,领易、涞、徐、满等十二州县。
西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为固安县(辽史记载汉固安县在今易县东南60里)十二年(公元前165年)分上谷郡置涿郡(今涿县)领易县。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割易隶河间。南北朝时期后赵太和元年(公元328年)改为范阳国。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昌黎郡,复又改为易州。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易县。
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易州复为上谷郡。统易、涞、道,遂城、永阳、蜚狐六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以上谷郡为易州,统易、涞、容、遂、满、五回六县。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易州设高阳军。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易州。代宗李豫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改易隶成德军。
后晋高祖石敬塘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割山后燕、云十六州地以赂契丹,遂城、满城诸县多入于辽,唯独易州刺史郭璘固守不下未入辽,宋太宗赵灵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下易州,六年(公元981年)于易州、遂城二地建静戎、威敌二军。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契丹破易州置高阳军。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复改为易州。
南宋宁宗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拔涿、易二州改为燕宁府,寻复改为易州,隶属中都路。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再定易州,隶保定路,领易、涞、定兴三县。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保定路,改路为府,领州三,易为其一也。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易升为直隶州,辖涞水、广昌二县。辛亥革命后(公元1913年)废州置县,改易州为易县。
1938年夏季易县县佐公署(县政府前身)成立,县佐公署驻地由紫荆关迁西古县,隶属晋察冀边委会冀西政治主任公署。同年秋冀西政治主任公署分设三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易县县佐公署属一专区所辖。
1938年底,在易县、满城、徐水交界处即圹湖西南、管头、松山一带建易(县)满(城)徐(水)联合县政府。
1939年二月,撤销易满徐县,改易县县佐公署为易县县政府。
1940年上半年,冀西、晋东北、雁北察南分别改为边区第一、二、三、四、五专区,易县改属第三专区所辖。
1940年八月,龙华县成立,县政府驻尚庄,亦隶属三专区,辖易县至涞源公路以北地区和公路以南大良岗为中心的金坡、大小盘石、双峰、杜岗、牛岗一带地方共七个区。
1941年一月一日,原冀西、晋东北、雁北各区统称为北岳区,易县;龙华县属北岳区第三专区所辖。1943年下半年,在定兴、易县、涞水三县交界处建定(兴)易(县)涞(水)联合县政府,驻地杨威城,隶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三专区,辖易县的龙湾头、凌云册、解村、周任以北,原易县至罗村公路以东,易县至山南公路以南地区及定兴涞水一部。共分三个区。
一九四四年六月,北岳区第一、二、三、四、五、六专区分别改为二、五、一、三、四、十一专区,与地委、军分区排号顺序至此统一。易县、龙华县、定易涞县均改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一专区。
1944年七月,北岳区划冀晋、冀察两行署。九月三十日,冀察行署辖一、十一、十二、十三专区。易县、龙华、定易涞三县改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冀察区,第一专区。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冀察行署撤销,察哈尔省政府成立。易县、龙华县、定易涞县属察哈尔省第一专区所辖。
1946年四月十二日,边委会指示,调整行政区划,察哈尔省改划为四个专署,原则上恢复旧县治,撤销联合县,遂龙华县、定易涞县撤销。易县隶属察哈尔省第四专区。辖12个区,443个村。
1947年六月,察哈尔省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易县又改属察哈尔省第五专区管辖,易县城正式解放。当年进行土地改革。
1947年十一月十二日,冀晋区与察哈尔省合并为北岳行政公署。四八年五月二十日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合并,华北政府成立,易县属华北人民政府北岳行政公署第五专区管辖。
1949年一月十五日,察哈尔省重新建立,北岳区建制结束,五专区改为易水专署,时易县改属察哈尔省易水专署所辖。同年县政府正式搬进县城。
1949年八月,华北行政区划全面调整,易县改属于河北省保定地区管辖。全县共分十四个行政区,499个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县仍属河北省保定专区。1960年2月易县属河北省保定市。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1970年8月18日,保定专区改为保定地区,易县属河北省保定地区。1995年1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易县从此隶属于保定市管辖。
行政区划
1953年全县划为十个行政区,同年成立互助组。五四年成立初级社。五六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五八年建立人民公社。
1958年易县、定兴、涞水三县合并,涞水县的白涧、镇厂、大河南三个公社,定兴县的高里、贤寓、北河、定。兴镇、天宫寺、韦家营六个公社划归易县,原易县第八区即岭西区和六区的白堡、大坎下、钟家店乡划归保定市。全县共辖二十一个公社,142个管理区。县政府驻易县城内。
1961年五月和定兴分县,同年十二月和涞水分县,各自恢复原县制。岑西区划回易县。易县辖易州、紫荆关、白马、西陵、高村,良岗、裴山、圹湖、管头、岭西十个行政区,48个公社,489个大队。
1961年6月,易县重新划分为10个行政区:易州区辖4个公社;白马区,辖4个公社;西陵区,辖5个公社;高村区,辖4个公社;裴山区,辖4个公社;塘湖区,辖5个公社;管头区,辖4个公社;岭西区,辖5个公社,良岗区,辖6个公社;紫荆关区,辖7个公社。
1974年11月12日,又将岭西区5个公社划回满城县。同年12月28日,将七峪公社的刘岗划归猫尔岩公社。猫尔岩公社的石家庄划归七峪公社。年底易县辖九个区,43个公社,467个大队。易县人民政府驻易县城内甲街。
1982年全县辖城关公社、蔡家峪公社、营安公社、南城司公社、龙王庙公社、大盘石公社、紫荆关公社、梁格庄公社、阳谷庄公社、白羊公社、流并公社、上陈驿公社、西陵公社、后部公社、白马公社、留召公社、桥家河公社、良岗公社、杜岗公社、大龙华公社、野里店公社、神石庄公社、北奇公社、石庄公社、山南公社、百福公社、高陌公社、白虹公社、裴山公社、凌云册公社、甘河净公社、坡仓公社、牛岗公社、猫尔岩公社、西山北公社、
界安公社、塘湖公社、尉都公社、东邵公社、七峪公社、管头公社、娄山公社、独乐公社。
1983年10月13日,重建安格庄乡,辖9村。
1984年3月25日将田岗、东杜岗划归安格庄乡。5月13日又将南头、北头划归安格庄乡。
1984年1月22日县政府撤销城关公社,恢复易州镇,1984年3月27日,撤销北奇、裴山、塘湖、管头、良岗、紫荆关、西陵、白马等42个公社,复置为乡。
1987年11月20日撤销后部乡,将后部乡所辖村并入易州镇,易县辖9区1镇42乡。
1989年4月24日,撤区并乡建镇,建易州、裴山、塘湖、管头、良岗、紫荆关、西陵等7镇和高陌、高村、凌云册(回族满族乡)、西山北、尉都、独乐、七峪、甘河净、桥家河、坡仓、牛岗、安格庄、富岗、大龙华、上陈驿、蔡家峪、南城司、龙王庙、流井、白羊、白马、桥头、梁格庄等23乡。同年10月31日又将梁格庄乡改建为梁格庄镇。
1989年11月易县辖8镇22乡。
1990年,后部乡、石庄乡并入易州镇。神石庄乡与北奇乡并入高村乡。梁格庄、阳谷庄乡合并建梁格庄镇。西陵乡改镇。裴山乡与白虹乡合并建裴山镇。塘湖乡与白虹乡合并建塘湖镇。管头乡与猫尔岩乡合并为管头镇。良岗乡改镇。紫荆关乡与大盘石乡合并建紫荆关镇。娄山乡合并入西山北乡。百福乡并入高陌乡。合并山南乡、留召乡为桥头乡。野里店乡并入大龙华乡。东杜岗乡更名为富岗乡。营安乡合入南城司乡。
1996年,上陈驿乡并入紫荆关镇。龙王庙乡并入南城司乡。
2004年,管头镇更名为狼牙山镇。
2011年,高村乡改镇。
2017年全县辖9镇(易州、梁格庄、西陵、高村、裴山、塘湖、狼牙山、良岗、紫荆关)、17个乡(桥头、白马、流井、高陌、大龙华、安格庄、尉都、西山北、独乐、七峪、富岗、坡仓、牛岗、桥家河、甘河净、蔡家峪、南城司)、1个民族乡(凌云册满族回族乡)、1个城管处(城区居民管理处)、469个行政村(居委会)、9个社区。
2022年12月,撤销西山北乡设立西山北镇。撤销高陌乡,设立高陌镇。
2022年易县辖11个镇、16个乡:易州镇、高村镇、梁格庄镇、西陵镇、裴山镇、塘湖镇、狼牙山镇、良岗镇、紫荆关镇、西山北镇、高陌镇、桥头乡、白马乡、流井乡、大龙华乡、安格庄乡、凌云册乡、尉都乡、独乐乡、七峪乡、富岗乡、坡仓乡、牛岗乡、桥家河乡、甘河净乡、蔡家峪乡、南城司乡。
2023年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万(易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dog.com/4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