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老妪吹篪,叛军归降是何故?

希望大家关注、点赞、评论、转发、收藏,谢谢。

那天闲来无事,我切换到了CCTV的音乐频道。电视里的景象引起了我的好奇:一个演奏者在吹奏一种古老的乐器,悠扬的旋律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那乐器看似熟悉,一度以为是竹笛,结果一查资料,才知道它名叫“篪”。

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老妪吹篪,叛军归降是何故?

篪,一个我几乎快要遗忘的名字,它的读音“chí”,竟与“持”同音。这字是由“竹”和“虒”声合成的形声字,指的是一种古代的竹制吹管乐器,有八个音孔,演奏时需要横吹。虽说跟现代的笛子相似,但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韵味。《广雅》和《尔雅·释乐》等古籍都曾记载这种乐器,还特别提到大篪被称为“沂”。

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老妪吹篪,叛军归降是何故?

这篪不是孤独的,它和另一种名为“埙”的乐器,常在古代雅乐中搭配使用。埙,外形酷似鸡蛋,音孔有六,声音哀婉,与篪的音色相得益彰。这两种乐器,都曾是表达高尚情感和品格的工具,它们的音乐,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心灵的一部分。

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老妪吹篪,叛军归降是何故?

可惜岁月如梭,篪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少数收藏家和历史爱好者心中的珍宝。台北孔庙曾侯乙墓出土的篪,是现今我们能窥见这一乐器零星身影的地方。篪字,还曾被用来命名竹子,在《水经注·湘水》里也能找到它的踪影。

篪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老妪吹篪,叛军归降是何故?

“老妪吹篪”这个成语,曾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现在却鲜为人知。这成语来源于《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是北魏时期河间王元琛怎样用一个老妇人吹篪的故事,来止息战争的智慧。故事里的朝云,是元琛府中的一位才女,她用篪的音乐感动了反叛的羌族,让他们放下武器,回归故里。这位才女伪装成老妪,带着她的篪,演奏着乡愁浓厚的旋律,那声音里蕴含着家的温馨和平静的生活。反叛的羌族在她的音乐中找到了和平的理由,一场看似难解的冲突,竟在朝云的篪声中找到了和解。故事传到秦州百姓耳中,他们感叹,连魏军的勇士都比不过一个老妪吹篪的力量。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机会听到篪的声音,更少有人知道“老妪吹篪”背后的故事。但这就是汉字和成语的魅力,一句四字成语,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这种文化传承,让我们在现代的生活中,还能偶尔窥见历史的风采。篪,这不仅仅是一个乐器的名称,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就像那天无意间在电视上重逢的那一幕,让我不禁想象,如果能穿越回那个时代,是不是能在宫廷的雅集中,听见一位文士悠扬的篪声,与诗人的吟唱相映成趣。这古老乐器的声音,仿佛能穿越时空,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偶得片刻的宁静与思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无任何影射国家或个人的行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dog.com/4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