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军近30年的五月天乐团,迎来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11月底,B站有UP主发视频表示,自己用混音软件对五月天上海场的饭拍音频做了分析,认为在12首“抽查曲目”中, 有5首是“纯假唱”。
原以为这不过就是一场常规的“假唱鉴定”,雪团却随着各方人士的下场越滚越大,眼瞅着要酿成一场行业雪崩,甚至有人悲观表示“五月天以后可能都出不来了”。
关于五月天是真唱是假唱,垫音垫多少算真唱之类的讨论这几天已经有太多,而且官方调查结果尚未出炉,观察家无意在这里先下结论。反倒是“为什么是五月天”,以及该事件对音娱产业的折射,更值得我们来讨论。
五月天,一款国人自己的概念团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乐迷的反应其实比大众要宽容,有乐迷表示“演唱会不就是听个氛围,花钱的人还没急,路人急什么。”
这种看法放在偶像团体身上很常见,放在五月天这个摇滚乐队身上就显得特别。众所周知,乐迷对摇滚乐队的要求一直是:你可以唱得烂,但不能不开口唱。白纸扇乐队的主唱陆炎,演出中怕忘词拿着歌词纸唱都被批评“没有态度”,怎么到了五月天这里标准就变了?
又或者我们再更进一步追问,和同期其他乐团比起来,五月天的成员个人能力谈不上极致,既没有天生唱功惊人的主唱,也没有硬摇滚时代的吉他英雄。他们每个人都四平八稳,但就是这么个四平八稳的乐团,制霸乐团几十年,成为“最先富起来的滚人。”
原因无他。五月天,其实是一支概念团,摇滚只是他们表现概念的手段。
何谓概念团?这是韩国这几年兴起来的一种玩法,以整体概念对团体进行包装。比如SM公司的AESPA女团,就走得是AI概念;而去年出道爆红的New Jeans,则以青春、Y2K作为包装手段。
在概念的包裹下,唱功、长相都不再那么重要,团体传递的是一种意向,是一种能够引发听众共鸣的东西。
就像有人这样评价New Jeans的hit曲《ditto》:“听它的时候,无端让人联想起一些还没有这首歌的日子,是黑板上残留的板书、是八点后空无一人的校园。”
五月天,恰好也有这种“引发联想、制造意向”的能力。
虽然都说五月天出道几十年,除了这次“假唱风波”以外,几乎零丑闻,乖得不像摇滚乐队。但实际上,主唱阿信的唱功一直被质疑,但听五月天的人是冲着唱功去的吗?不是,是歌词和传递的情绪打动了他们,在关于五月天的大爆曲《倔强》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的讨论中,几乎没有人说是因为主唱唱功多好、编曲加花有多牛,而是“唱出了我的青春,唱出了坚持与不服输的倔强”。
有人统计过五月天歌词的词频分布,发现:世界、爱、人生、笑和心,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五个字眼。关于世界、人生的肖想,只存在于多数人年轻的时候。那么话说回来,五月天的概念是什么?就是年轻。
乐坛永远都有唱功好技术好的乐队,但能“歌唱年轻”而且唱进乐迷心里的,五月天仅此一家。观察家私以为,阿信之所以被誉为乐队灵魂人物,是因为他的作词能力。他太会捕捉年轻人的情绪,并把它通过歌词还原成画面。
“一代人终将老去,五月天永远年轻”,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强化记忆,五月天成为了一支永远年轻的乐团。听五月天的人不是冲着唱功去的,而是冲着他们传递的“年轻”以及这个主题概念下衍生了“迷茫”“彷徨”“坚定”等等与青春相关的意向。
虽然现在舆论一边倒站在五月天的对立面,认为他们德不配位,但观察家却觉得从“造概念”这个角度来看,五月天绝对当得起现在华语乐坛的地位与成就。
要知道,就算是隔壁造星机制高度产业化的韩国,也是这几年才摸清了概念团应该怎么做才能更直指人心的门道,而且还是在有专业的制作人保驾护航的情况下。五月天呢,可是在将近30年前就参透了这个道理——对于一个成员个人能力不算极致的团体,贩卖概念反倒更容易成功。
然而,伴随着社媒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软件技术方面的突飞猛进,这些以“概念”为买点的团体,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新的危机与问题。
演唱会贩卖的是什么
无独有偶,国内“始祖概念团”五月天卷入“假唱疑云”,而隔壁韩国那些概念团,也因为打歌舞台甚至演唱会都不开麦引起过轩然大波。
去年SM公司照例举办家族演唱会,结果被网友指出,除了少数团体是开麦真唱外,其他团体一律对口型,“对口型还要拉麦,演技这么好不如直接去演戏算了”。
以SM公司造星经验之丰富、对艺人训练之严格,开麦真唱并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冒着被粉丝骂、甚至被有关部门罚款的风险假唱,或许与音娱产业的发展,以及不同产品要提供的是什么有关。
前面我们说了,概念团卖的既不是视觉也不是听觉,而是一种需要听众自己“再加工”的感觉,或者说“氛围感”。所以或许在概念团的缔造者们看来,演唱会的作用是让乐迷更沉浸于这种氛围,而氛围的营造不一定是靠真唱,而是靠灯光、舞美、成员交流以及台上台下互动共同达成的。
有意思的是,五月天的演唱会在官宣时,也提到“诺亚方舟是五月天与乐迷们共创的演唱会,每个人都是演唱会的参与者”。是不是跟韩团的“氛围感演唱会”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
但问题在于什么?卖概念也好,卖氛围也罢,最终还是要有个明确的说辞,而不是演出者和观众之间心照不宣,你不说我不说彼此间形成一种看破不说破的默契。特别是今年演唱会大爆发,很多人出于“凑个热闹”的心态买票,五月天又恰好是大热演唱会选手。不以享受氛围感为目的的人,误入大型沉浸式氛围感营造现场,觉得自己被骗而大发雷霆也可以理解。
说到底,五月天事件背后折射的,是音娱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行业标准之间出现了脱钩。
伴随着技术进步,音娱产业能提供的已经早就不限于“听歌”,有些人提供视觉产品,有人提供听觉产品,还有人提供感觉产品。
可是发展速度起来了,细分服务变多了,行业标准还是笼统混沌的,所以对观众来说你不张嘴唱歌就是诈骗就是态度有问题这没毛病,行业标准就是这么规定的,即使有些人的演唱会,“唱”从来不是卖点。
有人说“为什么伍佰可以不唱,五月天却不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同样都是过了状态巅峰期,唱现场有翻车风险的老牌歌手,为什么伍佰就可以干脆把舞台全权交给观众而不挨骂?
因为伍佰是歌手,乐迷允许他老去,也理解他力不从心;五月天是概念,他们永远年轻,把主导权交给乐迷替唱,“永远年轻”的意向不就随之打破了吗。
不过11月底的伍佰演唱会,因1280区位置不佳影响乐迷体验,也有人带头喊起了“退票”表达不满。其实伍佰演唱会唱不唱观众已经不care,但“共创”的体验感打了折扣还是要会引起反弹。
而五月天现在遭遇的,就是很多观众认为自己购买的是现场听歌服务,实际上乐队提供的是大型沉浸氛围感体验,货不对板就要维权。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应该是进一步细化行业准则。像五月天这种一年开几十场演唱会的,完全可以再细分:想感受青春氛围的,来氛围场,咱就主打一个“跟着感觉走”;喜欢听现场live的,来演唱专场,喷麦也好破音也罢,要的就是那个真。
这不是在开玩笑,而是行业确实到了重新制定规则再分类的时候,否则未来只会有更多类似的情况出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dog.com/4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