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懋恭与传统礼行的文化碰撞

前言:我仿佛看到,一百五十多个光阴,德懋恭把灵魂注入到一个叫水晶饼的工艺和内容上,并且时常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使它能够延续百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听说“德懋恭要搞一百五十年老店店庆”征文活动。我是迟迟不敢动笔,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自我感觉羞愧。因为在西安,文人众多。喜欢写作的人很多;喜欢水晶饼的人很多;喜欢德懋恭水晶饼且喜欢写作的人更多。

英雄所见略同,文人的看法各有千秋。我是初入门者,总感觉有些胆怯。

据记载:德懋恭创建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最开始的店位于南北广济街与西大街什字的东南角。说是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太后率领一班文臣武将西逃至西安,住在北院门的时候,没事就想着让她的那一班内阁大臣或者公公太监们去西大街北院门附近找好吃的。每天早上德懋恭的水晶饼便成了慈禧餐桌上的必需品。慈禧太后曾钦点德懋恭水晶饼为“贡品”。与其同时受到慈禧喜爱的还有三原蓼花糖泾阳的茯茶等。

一时间,各路官员以送水晶饼为荣,德懋恭名声大噪,慈禧回去的时候,马车上装的除了金银细软,剩下的就是德懋恭水晶饼,当然,这可能是有些夸张。

但在当时,东西大街的小吃店在全国确实是很有名的。

现在西安几家名吃店里还有传说:说是太后闻香而停轿,得名辇止坡的老童家腊羊肉店便是由此得名。说是太后到钟鼓楼广场的德发长饺子馆吃饺子,嫌人家饺子包的大,自己发明了一种珍珠水饺。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说是自那以后,北院门附近各种小吃应运而生。西大街变成吃货一条街。

最近浏览了西安几位文学前辈有关德懋恭的文章,对德懋恭的前世今生有了一点点了解,也才有了想写一点的想法。权当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一回大刀。

有老师把德懋恭水晶饼寄托于乡情之中。说“乡情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貌似看不见、摸不着,但却通过诸多具象的东西,让人感受到这种抽象感情的无处不在,而美食,就是乡情的重要载体”的说法。

有老师把德懋恭水晶饼升华为清廉之心。说是在宋朝的时候,就有“寇准拒绝收礼,把点心分与乡亲品尝”的故事。其在文中曾提到: 德是人的最高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德是与真善美一致的,德之内蕴实在丰厚而博大。

有老师把德懋恭谦逊为国学文化。有言“我敢肯定的断言,假如选择名字的人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国学文化,以及相当的人文情怀,是不可想象的。“德”字的字面含义和深刻内涵不言而喻,“懋”字包含了多层含义,既有买卖交易的意思,也有勉励上进的涵盖,更有长久兴盛之意,这一切还要用心来做。而“恭”字则是恭恭敬敬的做好服务工作。既体现了出品人的自谦,也表示了对消费者的尊重。”

还有一位老师把德懋恭寓情于故土之上。“……取其注重商业信誉,谦恭待人、希望事业茂盛发达之义,选用“予懋乃德”之句给店铺定名为“德懋恭”。”

更有老师赋予了更深文化底蕴的历史内涵。“……“饵”和“蚕”就是当时饼和糕的名称。后世糕点行业尊奉闻仲为祖师,从前的糕点作坊内部都悬挂着闻太师的画像,逢节祭祀。”

还有老师以诗言志,把德懋恭水晶饼与传统礼仪文化贯通“以德为本,谦恭礼让”。

不胜枚举。

也有文人骚客对德懋恭赞赏的诗句:

“积善成德德懋恭,

上善若水水晶饼。”

“德广懋昌兮恭敬为上,

水莹晶润兮饼铛天下。”

“德厚懋昌恭谦,

水润晶莹冰洁。”

“水晶饼秉承陕西,德懋恭功成天下”。

……

有诗为证:

《德懋恭赋》

晶莹剔透圆润光,

一包五双十六两。

逢年过节送礼忙,

男女老幼喜气洋。

十个坨坨一斤装,

九层薄皮盖红章。

四方城内大街上,

一块糕点历史长。

知名品牌德懋恭,

百年老店生意旺。

传统纸盒钱不多,

敬奉温良恭俭让。

皮匠家族改行业,

魁星阁楼举子强。

若无当年家徙迁,

那有如今点心王。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陕西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更是特别注意礼仪文化的“帮中之帮”。

人类的主要活动,不在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

单从“食”的方面,也就是从“吃”的角度来讲,陕西人就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很多贡献的。

陕西人发明了“biangbiang”面的字,并且还为这个字赋诗一首:“一点朝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陕西人发明了“咥”字。在谈到某个人因饥饿吃饭时的状态,用一个字“咥”,就把整个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陕西人发明了“大老碗”,陕西人吃饭喜欢“一碗饱”,能一碗饭解决的问题,绝不七碟子八碗来虚的。

陕西人发明了“咬咂”,是说吃的另一种状态。

这是指陕西人粗矿的一面,

陕西人“在内不讲究”。

从“行”的方面来讲。陕西人出门不空手,“礼行”也叫“行礼”,关中人叫“行门户”,指所带礼物的品种及数量。不论是过年过节的礼尚往来;还是平时的上门做客;亦或是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走动。陕西人都会带上礼物去的。当然,礼物有轻有重,或购买或自产。有时轻一点的如几个鸡蛋,半袋子土豆,几斤包谷珍,半捆子葱都算是礼物。

陕西人“出门讲究多”。

陕西人这种“在家不讲究,出门讲究多”的传统,始终在影响着这方水土的一代又一代人。

我上高中的时候。那一年,我从长安县五星中学毕业,当年没有考上大学。

那时候,莘莘学子,志向远大,还想再奋战一年,争取下一年度能考上个重点大学。

有了这个心里,就要找个关系,就想在好一点的中学继续复读一年。就给亲朋好友打招呼,其实不是打招呼,而是寻求钻眼,想找一点关系。看能不能找个可靠的关系,能在重点高中或者是重点班级补习一年。也就是复读一年,来年再战,再考一下。

有一年,我从五星中学毕业。当年高考落榜,好在当时国家是有政策的,可以复读。第二年,可以按照社会青年参加高考。所以,当年的落榜生起码有个起死回生的机会了。

就是这一年,朋友找了个关系,我们一行几个人,从五星中学去细柳中学去补习。

临行前,朋友一再交代,要给办事的人送一盒月饼,我们老家叫点心,一定要送十个装的,“实心实意”。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月饼,也叫点心。因使用的时间节点不同,叫法有所不同,包装也就不太一致。

一般都是八个九个十个,是以一斤为标准的。八个不好看。九个是在四个墩子上摞一个。

那些年都是用黑构纸包装,现买现包。售货员称上一斤,用纸绳绳捆绑结实了,再在上面拴个环环,方便一个指头挂着提上。

点心一般是大一点的八个,小一点的九个十个。有时是八个半九个半的,四个蹲蹲上面冒个尖尖的。有个尖尖显得大气,也是挺好看的。十个更显十全十美,都属于上礼。

那些年,在我们那里的农村。对待礼仪是相当敬重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要送月饼的。月饼是下辈给上辈的礼物。春节是下辈要先给上辈拜年,要送点心,叫上礼。月饼一般是八个九个装的,六个八个十个,用意是花好月圆,是一种期待。点心是后辈给先辈的敬礼,必须要十个装的,点心一般比月饼偏小一点,内容基本一致,一般都是一斤装的。

只不过现代人把问题搞的复杂了,什么这蓉那蓉,什么这馅那馅。其实都是一种上礼,是如春节一样的大礼,是一种重礼。

目前,在关中农村,如果要去长辈家里。必须要带一份上礼,也就是点心,烟酒之类的,叫上礼。

当然也有平礼,平礼是平辈人之间来往的送礼,平礼之间最好不送点心。这个没有讲究,主要看对方的喜好。但是一般是不要送点心之类的上礼就行。

有了平礼,也就有下礼,下礼就是一般的礼物。下礼就比较简单,点心烟酒是不能送的。其他就是一些水果之类的,时令水果,日常用品或者家里有啥拿一点啥都可以。随便,不讲究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长安农村进入西安,才了解了水晶饼。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德懋恭”水晶饼的名字就一直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出现过。而且,那些年,我每每回家,或者回老家,或者走丈人家,亦或是去亲戚朋友家里。只要人家家里有老人的,有比我长一辈的。我都要给人家买一盒或几盒水晶饼,一般都是“德懋恭”的,好吃,看,主要是牌子亮。

春节前后,各大超市有时侯或是会缺货,但我是会在另一家大一点的超市去看看。有时甚至去德懋恭西大街店门口排队,当然,有时候排队的人多,要排好长时间,但一定要买上。

前几年,我哥哥从新疆回来。当时哥哥已经退休,回到西安以后,我带他吃了羊肉泡馍,牛羊肉水饺,凉皮肉夹馍,包括户县辣子疙瘩等等。哥哥要回新疆的时候,我给哥哥专门去西大街的德懋恭专营店买了几盒“德懋恭”的水晶饼。其实当时哥哥已在新疆工作了二三十年了,但是哥哥也是喜欢西安的水晶饼的,尤其是德懋恭的水晶饼。这也算是西安人对在新疆工作的老同志的一点点安慰了。

还有一次,一个四川在西安工作的朋友,因事要回老家了,我问他要回家,我能给你带点西安的啥东西。朋友说,带点德懋恭的水晶饼吧。他说,牛肉不好带,水果容易坏,其他回民街的熟食不好存放。还是“德懋恭”的水晶饼经济实惠,“高端大气上档次”。主要是不占地方,牌子还亮堂。

南方有几个朋友,经常来西安或者经常路过西安。对“德懋恭”的水晶饼也早有耳闻。问我水晶饼是啥,我一般不会详细给他多说,只是时不时的给他发几盒。或者有时他们来到西安,我就会带他们去德懋恭的店里,有时也是大型超市转转,给他们买上几盒,让他们现场品尝。好几次,他们临走的时候,往往都会避开我,偷偷的买上几盒,带回家。而往往回家之后,还要向我炫耀一番。

南方人喜欢吃甜食,但是南方人喜欢吃油腻一点甜食。

西安人爱吃甜食,爱吃冷萃一点的甜食,“咯嘣咯嘣”的,有嚼头,冰糖的“嘎嘣脆”。皮皮的“甜润酥滑”,身形的“小巧玲珑”,包装的“方方正正”。不正是应了西安人的心里风格,“内甜外柔”,“内巧外滑”,“内圆外方”的西北人性格吗!

我个人血糖有点低。我每次去超市买东西,都要在超市的食品区域。看看有没有德懋恭的水晶饼,买一点,防血糖低了,可以直接吃一个,缓解一下,比吃药能更快捷一些。

主要是我家小舅子,特别爱吃。每逢过年的时候,我们回家带的礼物,他都要看看。只要有“德懋恭”的水晶饼,他都要留下,不管是给他姐他妹的,先要扣下。一是他爱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家就他一个男娃,礼物到他那里。所有的只能归他,就是分给别人,还要在走一道程序之后。

终归是要回到他家的。

看了几片大咖的文章,结合我与“德懋恭”点点滴滴,了解了“德懋恭”的历史渊源,

根据一位老前辈的解释:“店铺定名为“德懋恭”。出处是《尚书·虞夏书·大禹谟》: “予懋乃德, 嘉乃丕绩, 天之历数在汝躬, 汝终陟元后。“ “懋”是“盛大”,“恭”是“恭敬”。”

而我的理解是:“德”为品行,品质,是一种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懋”为勤奋努力;意为勉励,鼓励,是一种自我激励机制。“恭”为谦逊有礼貌,“温良恭俭让”,恭是一种恭敬、恭谨;也视为一种引申含义为工整,“恭”也常做动词,表示奉行,更是一种工作态度。

店家的初衷:是规范了一项行为准则,依靠自己不断的勤奋努力,一代一代的传承,同时要把自家的产品,一代一代的奉献给天下人。

这就是一个小小的点心能传遍古城以致全国的“德懋恭人”和“德懋恭水晶饼”寓意。

由此我对这家“予懋乃德”之“德懋恭”店名的历史内涵和谦恭的文化碰撞,有了一点式微的了解。

于此,我对这家能在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竞争激烈的西安拥有一席之地的传统美食,有了一些浅薄的认识。

我仿佛看到,一百五十多个光阴,德懋恭把灵魂注入到一个叫水晶饼的工艺和内容上,并且时常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使它能够延续百年,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于是我对这家始于清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店,传统文化与经营理念深度融合,油然而生了一种难以掩饰的敬意。

原来,百年老店的确是名不虚传的。

农历壬寅年四月

李文杰书与西安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以及摄影作品等。

2017年五月受单位委派赴周至竹峪镇渠头村扶贫,2018春节前后组织社会相关人员赴三原安乐镇西毛村和县中心小学20户,周至竹峪镇渠头村8户,蓝田汤峪镇侯家村6户,兴平市阜寨镇小寨村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16位贫困户进行了爱心慰问,为他们送去了相关生活必需品。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2019年春开始发表农村及旅游题材作品,目前已发表二百余篇,其代表作品有《碾场》《大口井、小口井》《赶集》《祈福石》《南留村的秦腔》《记忆沣河》《灵感寺的传说》等。

文章多以赞美农村,呼吁环境保护,描写淳朴可爱的农民形象。作品充满着浓浓的泥土芳香、文字流畅、语言朴实、故事情节总给人美的感受和向上向善的启迪,深受读者喜爱。其作品主要刊登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新闻,百度360, 旅游网,西部文学网,,陕西市政网, 泾渭文苑,灞水两岸等媒体平台。

“南留村的葱”等三篇文章被《中国好文章》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称号。

2022年度“逸文杯”全国文学大赛中,散文《仪祉湖感怀》获得二等奖。被授予当代优秀文学家称号。

散文《滦镇与沣峪口的时空转换》在“妙笔抒情怀”全国原创文学征稿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作品《五中也有南飞雁》获得2023年度“中国书画家功勋人物”称号。

作品集《那一抹残存的记忆》2022年3月份由新华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写作方向: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dog.com/4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