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实并不擅长无中生有,古人更是如此。一群人生活在一个地方,会给身边的东西取很多名字,山啊、水啊、火之类的通过模拟造起字来。模拟是古人造字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古人生活所需除了在陆地上的狩猎采集外,还可以在水里捕鱼,但是捕鱼的收获是极不稳定的。今天抓到的鱼最好不要一下子吃完,所以怎么更好地保存鱼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般除了腌制保存死鱼外,还可以活存———养起来。这便是“鲁”的最初含义,试看它的甲骨文、金文写法。
上半部分是鱼,下半部分代表容器,推测是池子或者盆。
除此鲁字发音“lu”和俘虏的“虏”相同,古时把人抓来不杀掉即是“虏”。池中之鱼不也是俘虏吗?
“鲁”在今天基本指山东地区,得名于历史上的鲁国。回溯历史,公元前1043年周朝灭掉商朝的残余反叛势力—奄国,周公的大儿子伯禽受封于原先的奄国地区(曲阜一带),建立鲁国。
历史上在什么地方建立国家就会以这个地方的地名作为国家名,那为什么伯禽建国不叫奄国而取名鲁国呢?
这是因为伯禽作为周朝的功臣,早已经受封于“鲁地”,据考证为今天河南的鲁山县。所以打败奄国后伯禽第二次受封便延用了之前的名号。
鲁山县历史上的记载比较少,但是在距离鲁山县200公里的信阳孙砦西周遗址却发现了大型养鱼池,可知此地此时养鱼技术已经兴起,且养鱼业初具规模。而伯禽二次受封建立的鲁国今天的山东地区,靠海多河流、湖泊在历史上也是养鱼业发达的地方。
鲁国传国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十分推崇道德,希望恢复周礼,而周礼是在周公手中系统化完善起来的。周公又是鲁国的奠基人,可以说周公是孔子的偶像,孔子是周公的接班人。论语里也记载着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们可以从中推知一些缘起,即儒家文化的出现可能不是凭空的。
今天的鲁地是中国的礼仪之邦,好客山东,做事很讲究,然而人们却逐渐淡忘了“鲁”最初的含义。养鱼是经济行为,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虽说孔教讲究礼仪,山东人常常以此为傲,但可没见过谁家里揭不开锅还盼着人来家里做客,肚子咕咕叫还一门心思顾得上“体面”。
我想儒家文化在山东盛行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山东历史上就是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靠海资源丰富,盐铁、渔等等工商业都很发达,人口又众多,文化自然繁荣。
吃饱了才能考虑精神富足的事,由养鱼的“鲁”到道德文化“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dog.com/26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