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有痰饮咳嗽篇,这里的咳嗽上气有什么区别呢,咳嗽是很多疾病中的伴随症状,感冒咳嗽,痰湿咳嗽,喘而上气咳嗽。肺痈肺痿都会咳嗽,本篇也是如此,主要讲的是上气,咳嗽是伴随症状。上气有虚实之辩,寒热之分,需要用心分别。不过总的来说实证较多,寒症较多。这是因为本身痰湿就是阴邪,上气往往痰湿是基础病机,寒症也就多见。
3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有虚实之别,当然大多是虚实夹杂,只不过虚实有偏重而已,本条说的上气属于肾阳不足,肾不纳气,出现上气抬肩,面浮肿是因为阳虚不制水,而浮肿,脉浮大是浮阳外越,如果二便失司,属于死症。这种情况就是要大补元阳来进行治疗。
4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肺胀是指肺气胀满,由于肺失肃降,出现肺气胀满,上气而喘,故而烦躁,肺朝百脉,通调水道的功能下降,就会出现风水,这个时候发汗是正确的治法。这属于实证,所以治疗相对简单,上一条属于虚证,所以困难。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大枣(七枚) 半夏(半升) 五味(半升)
咳嗽和哮喘是有区别的,也不是非要同时,可以喘而不咳,也可以咳而不喘,但是也会咳引起喘,或者喘而后咳,此处应该是咳而后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喘息性支气管炎,喉中有痰鸣音。以治疗咳为主,兼顾喘像。而且喘息性支气管炎不像哮喘,大多属于肺本脏之疾。和肾相关性不大。所以本方用麻黄生姜解表,射干利咽,细辛温肺,紫苑款冬止咳,半夏祛痰,大枣健脾,五味收敛。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用于实证咳喘的治疗方剂。没有多余一味药,有人问这里是用炙麻黄还是生麻黄,建议还是用生麻黄,原方是先煎两沸,降低了发汗的功效,但是用量还是偏大,可以酌情用量再少一点,射干是喉中痰鸣必用之品,利咽化痰的功效非常明显,本方治疗的寒痰,所以用了细辛半夏,如果是热痰,可以用瓜蒌,贝母,鱼腥草,桑白皮等,紫苑款冬也是在久咳之人必备之药,五味子在喘的疾病中也是常用之药,主要是用于收敛肺气。
7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
本条属于痰涎壅盛,堵塞肺气宣降,所以以化痰祛痰为主,皂荚在仲景方里是专用于祛痰之品。
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六升) 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半升)
脉浮,病在表,本条属于外邪引动,风寒束表,内有郁热,寒饮射肺,所以用石膏清郁热,用麻黄宣肺解表,厚朴杏仁宣降肺气,半夏祛痰,干姜细辛温肺,小麦健脾,五味收敛。和射干麻黄汤的区别在于,本方表症更加明显,或许伴有发热,气喘更加明显,但是痰湿没有射干麻黄汤重。《千金》里说“厚朴麻黄汤,治咳而火逆上气”,但是我觉得从方子上看虽然用了石膏,但是也用了细辛干姜还是温肺散寒,所以石膏主要是为了清气分之热,而肺还是寒痰为主。临床上还是用于治风寒外感引起的发热喘咳,或者是风寒引动哮喘出现的发热咳喘。
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半夏(半升)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紫参 生姜 白前(各五两) 甘草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本条与上一条相呼应,脉沉,说明水饮内结,不是外邪引动,或者外邪已去,单单只有水饮内结引起的咳喘。所以去掉了麻黄杏仁,用了桂枝,温阳化气利水,泽漆是大戟的幼苗,用于利水,紫参可能是紫苑的笔误。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肺胀热重于饮的患者,前面说了,肺胀属于肺实证,病多从表而来,发汗是最好治疗方法。用越婢汤没有杏仁,所以相对应麻杏石甘汤治疗喘的作用会差一些,但是它用了生姜大枣,健胃利水发汗的作用会加强,所以对于水饮较重的会更加适合,又加用了半夏可以加大祛痰降逆的作用。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小青龙汤证有烦躁的,说明有里热,小青龙汤属于外邪里饮,本属于风寒束表,内有寒饮,那里热从何而来,是水饮内停而转热?还是表邪郁久而热,从方义来看还是属于表邪引起的郁热。并非寒饮转热,此证有厚朴麻黄汤有类似之处,只不过此方外感风邪为主,驱邪利水同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buydog.com/18220.html